查看页面

1、孔子在《论语?学而》中说: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,把“俭”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。“节用”,即不奢侈,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,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,宽厚民力,使民以时,不掠夺农民,奖励生产等。“节用”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,因为为政奢侈,必导致伤财,伤财必害民,故爱民必先节用。节用之后,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。“节用”是薄敛的前提,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,要求他们“惠民”、“敛以从薄”,这样百姓才能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,国家也才能“足食、足民、民信之”。

孔子认为,“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,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”。孔子指出,做官的人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“爱人”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。“仁者爱人”、“为政以德”,直接把“仁”与“爱”结合,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,“政者正也,子帅不正,孰敢不正”。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: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;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;三是行仁政;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;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。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:“虐、暴、贼、有习(小气)”

  孔子的“节用爱人”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,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,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,如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,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,拒贿反贪,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
 

2孔子酬志

孔子认为,一个人立志、守志、践志都很重要,但最根本的还是酬志。如果志向确立了,而没有如期实现,这种志向立得再高远,都没有多少实际价值。那么作为青年人,如何去酬志呢?他认为首先要有责任感,即有一种时时想着对社会负责,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。他周游列国时,被困在陈蔡,不但弦歌不断,还向弟子们大谈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”的道理。但是,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,孔子虽四处奔波,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,未能酬志。他当然不会甘心,又在教授弟子和整理文化上觅新的途径。他删史书,订礼乐,赞周易,尤其是编《春秋》,名义上是将鲁国的档案资料编成历史,实际上是通过编史的方法,灌输自己的尊王拥君恪守

 

3《论语?尧曰》记载,有一次,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请教怎样当官。他说了几条,其中两条是:“惠而不费”和“欲而不贪”,意思是说,为政者可以过舒适的日子,但不要挥霍浪费,可以有追求富贵的愿望,但不能非法贪占。这反映了孔子的清廉节俭的为政思想。

 

4《论语?雍也》记载,颜回每天的饮食就是一小筐饭,一瓢水,而且住的地方也十分简陋,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,发愤学习。孔子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,称他是真正的贤德之人。

 

5《论语?子罕》记载,子路从政时,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。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那些穿着狐裘皮袍的官员站在一起,丝毫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。子路的这一品德,也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,他说,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子路了。

6《论语?孔子闲居》记载,有一次,孔子和弟子们讨论道德修养问题,子夏问孔子怎样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质,孔子回答说,从政者要用“三无私”的精神来为 天下人操劳。子夏又问什么是“三无私”,孔子说,就是天无私、地无私、日月无私。他又解释说,天无私才能覆盖大地,地无私才能承受万物,日月无私才能普照 天下,用这三种精神来为天下人操劳,这就叫“三无私”。 

  • 主办单位:中共德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德庆县监察委
  • 联系地址:广东省德庆县德庆大道德庆县委大楼
  • 备案编号:粤ICP备17087001号-1
  •  粤公网安备 44122602000113号